資訊中心

NEWS

【病例分享】非親緣供體菌群膠囊移植治療腸移植物抗宿主病

2021-05-24

文獻簡介

非親緣供體菌群膠囊移植治療腸移植物抗宿主病

Treatment of intestinalgraft-versus-host disease with unrelated donor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capsules

期刊:Medicine (Baltimore)    日期:2020年8月11日    IF:1.552


一、背景

       移植物抗宿主?。℅vHD)是一種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影響皮膚、肝臟和腸道。其中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病率高,病情嚴重、治療選擇是有限,嚴重的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通常難以逆轉,并且會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影響移植結果,增加移植引起的早期死亡率。目前,糖皮質激素是治療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線藥物,但近半數患者對激素治療無應答。目前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尚無標準的二線治療方法,因此該疾病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手段。研究表明,移植后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發生顯著變化,腸道菌群多樣性的降低可能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GvHD)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對菌群膠囊移植的臨床療效研究較少。菌群移植(FMT)通過鼻十二指腸管方式移植菌群液已經在治療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的試驗性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口服菌群膠囊移植避免了侵入性操作,患者耐受性更好。本文報告一例用菌群膠囊移植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病例。


二、研究結果

       一名被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伴成纖維細胞過多Ⅱ型”的31歲男性患者(國際預后評分系統:中等風險2級,WHO預后評分系統:高風險)。排除次要因素和移植后禁忌癥,患者接受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相匹配的同種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移植后第28天,患者發生腹瀉和嘔吐,腹瀉量約為2000至4000mL/天,并伴有腹痛和雙手手掌充血性皮疹,診斷為三級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最初注射甲強龍(2mg/kg/d)聯合重組人腫瘤壞死因子a受體:IgGFc融合蛋白(25mg,biw)治療后,嘔吐、腹痛減輕,但腹瀉量仍在2000mL/天以上,治療后5天出現血便、黃疸,表明最初的治療失敗。結腸鏡檢查顯示:充血水腫的小腸粘膜末端伴有明顯的糜爛,以及整個結腸的粘膜出現充血和水腫。活檢標本的組織病理學顯示:小腸和結腸粘膜炎、大量CD8+T淋巴細胞浸潤,無巨細胞病毒包涵體。  

       之后,對患者進行菌群膠囊移植治,每隔一天服用30粒菌群膠囊(由華南菌群庫提供)共計60粒膠囊,每粒膠囊約含有1g糞便微生物的含量。首次口服菌群膠囊后,腹瀉發作次數和腹瀉量明顯減少(圖2B)。隨后,患者口服第二劑菌群膠囊。菌群移植后11天內,每天排便次數保持在0到3次。在此期間,腹瀉量較移植前明顯減少,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癥狀得到明顯控制。但11天后,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癥狀再次出現。再次行30粒菌群膠囊治療,患者癥狀逐漸得到控制。目前,GvHD已超過2個月沒有復發。研究分別在FMT前、FMT后1周和1個月對糞便樣本進行16SrDNA檢測。結果表明,FMT前患者腸道微生態遭到破壞,腸桿菌科占優勢,菌群移植后腸道微生態,包括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結構,較移植前更接近于健康供體(圖2A)。同時,研究發現:移植后,外周血輔助T細胞中的調節細胞(Tregs)占4.52%,高于移植前的百分比(圖2C)這些結果表明,菌群膠囊移植可通過調節腸道微生態、改善腸道菌群結構、重建腸道微生態多樣性、增加宿主Tregs細胞比例等途徑治療GvHD。


三、總結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的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口服膠囊比鼻胃管插管、灌腸或內窺鏡更容易擴展到多中心研究,不僅節省了生產成本,還節省了等待時間,使菌群移植更有可能被作為現成的微生物藥物被廣泛應用。該研究為一例成功的應用非親緣供者冷凍菌群膠囊進行治療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案例,為后續研究菌群膠囊移植治療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依據。之后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表明膠囊形式的菌群移植在治療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以及與菌液移植相比它的優勢和劣勢。

       DOI:10.1097/MD.0000000000022129

一本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