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NEWS

熱搜第一!粑粑治病是真的!山東16歲自閉男孩6次菌群移植,竟主動開口……

2021-10-20
事情是這樣的:

昨天,山東濰坊報道了一例(糞便)菌群移植治療自閉癥成功的新聞,該報道還上了微博第一熱搜!

濟南中心醫院消化科周世慶主任介紹,男孩剛剛來治療時不愿與人交流。

男孩接受了6次菌群移植,竟主動開口與家人交流,移植效果顯著!

現代研究認為,情緒變化受腸道中細菌的調節。

具體來說,調節人開心的情緒是受5-羥色胺的影響,而5-羥色胺的合成就是在腸道菌群。

所以改變了腸道內的菌群,讓有益菌群合成更多的5-羥色胺,人也就會更加開心。

這就是通過菌群移植治療自閉癥的現代醫學原理。

當然,這個菌群移植不是真的讓你直接吃粑粑或者直接把粑粑移植給你,而是腸道菌群!

移植的方式主要有三種:1、腸鏡;2、鼻腸管;3、口服菌群膠囊。

這個方法如今引起廣泛關注,但幾年前全球各地都有醫療機構開始嘗試。

新聞中的濟南市中心醫院就是其中一個,兩三年前已有相關報道。

但是,菌群移植的辦法現在尚未被證實能根治自閉癥或抑郁癥。

即使如此,對于自閉癥兒童家庭來說,看到癥狀緩解一樣是慰藉。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這句話出自網友的一句調侃。

但這也說明,對于腸道菌群和人體健康的內在聯系,如今的醫學還有很多不甚明了的地方。

菌群移植的發展

菌群移植由來已久,西方現代醫學中將菌群移植應用于人類的公認起源是在1958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嘗試性的采用了患者家屬的大便制成的糞水,為4名重癥偽膜性腸炎患者進行了灌腸,結果3例垂?;颊叨忌衿娴乇恢斡?,另1例患者則是死于與腸道感染無關的其他疾病。

而同時代在美國東海岸開展的另一個相似實驗,就沒那么幸運了。不僅試驗被即刻叫停,采用這一療法的外科醫生也被醫院開除了。此后,菌群移植陷入了二十多年的沉默時代。

菌群移植的再次重啟是從一種叫做艱難梭菌的細菌開始的。

艱難梭菌首次發現于1935年,是新生嬰兒腸道中正常菌群,在2歲以上兒童的腸道菌群中占比約3%,抗生素對它基本束手無策。

而1983年,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報道了首例菌群移植用于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CDI)的治療,效果顯著。

在我國,這種治療方法1700多年前就出現了。

東晉時期,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首次記載了用糞清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的方子:“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曾記載類似偏方,“近城市人以空罌塞口,納糞中,積年得汁,甚黑而苦,名為黃龍湯,療瘟病垂死者皆瘥”,即口服糞水可以治療嚴重腹瀉、發熱、嘔吐和便秘等疾病。

發展至今,菌群移植已陸續被寫入兒童糞菌移植、艱難梭菌感染、炎癥性腸炎、肝硬化肝性腦病、慢性便秘、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指南共識;于2018年獲得廣州市發改委審批,具有正式收費編碼;于2019年被歸為中低風險生物醫學新技術;并且今年上海市正式出臺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術管理規范》【“腸菌治病”迎來規范化 ——上海市菌群移植技術管理規范(2021年版)頒布】;截止目前已有 14個省份物件收費條碼。該技術可謂發展迅猛!

吃便便能治病,確有其事,但原理能解釋清楚嗎?

人體的“第二大腦”

現代醫學已經發現,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之間,通過神經遞質,細胞因子以及細菌代謝產物,進著有效的雙向交流。

而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副教授希爾·雅丁認為,大腦和腸道共享許多相同的神經元,它們也共享自閉癥相關的基因突變。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多達90%的自閉癥患者患有腸道問題,自閉癥兒童與腸道菌群健康且平衡的神經型相比,腸道細菌多樣性較差。

某些微生物,例如乳酸桿菌,產生的代謝產物,例如SCFA和毒素代謝產物,可以穿過腸道從而影響大腦功能 。因此,腸道也被稱為人的 “第二大腦”。

寄居在腸道的細菌不僅可以調節腸蠕動和腸黏膜對營養成分的吸收效率,還可以影響人的行為、思維、記憶和情緒。

而腸道菌群移植,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簡稱MTT),就是希望糞便中健康的菌群,代替不利于健康的菌群, 從而達到緩解和治療自閉癥的目的。

近幾年的臨床病理也表明,菌群移植在7至16歲的自閉癥兒童中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并且可以顯著改善腸胃疾病和自閉癥相關癥狀。

但是這次案例中的濟南市中心醫院,也提醒患者,這種療法對沒有腸道疾病的患者來說,是不管用的。

醫院的趙紅洋主任解釋說:

菌群移植術治療自閉癥,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屬于比較前沿的探索性技術。

為什么這個治療措施對沒有消化道明顯癥狀的兒童效果較差?腸道微生態乃至相關的代謝、免疫與神經調控等,可能都有關系,我們的初步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全世界的醫學專家,都很關注糞菌移植術給每一種疾病治療所帶來的每一點變化,但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一本色道